为什么你的分期利息总比想象中高?
银行和机构宣传的"低月供"就像带滤镜的照片——实际年化利率才是素颜真相。以1万元分12期"月费率0.5%"为例,表面年利率6%,但实际IRR可能高达11.08%!这是因为:
本金递减但利息固定:每月还款后本金减少,但利息仍按初始本金计算
手续费包装术:把利息拆成"服务费""管理费"等名目,规避利率监管
期限幻觉:3期和36期的同一"月费率",实际成本差3倍以上
三大核心陷阱解剖
陷阱1:费率≠利率——数学游戏
功能比喻:就像用"公里"和"英里"描述同一段路,银行用"月费率"让你低估真实成本
计算演示:
实际年化利率 = 月费率 × 12 × 1.8
"月费率0.6%" ≠ 年利率7.2%,实际约为13%避坑指南:坚持要求机构提供IRR计算结果,或用XIRR公式自行验算
陷阱2:提前还款惩罚
血泪案例:某用户提前还清分期,发现被收取剩余本金3%违约金+全部未摊利息
合同深挖点:
是否收取"提前结清手续费"
是否需补足"贴息优惠"生存策略:选择明确标注"提前还款免手续费"的产品,或协商写入补充条款
陷阱3:捆绑销售利率
行业潜规则:
信用卡分期送礼品?礼品成本已计入利率
"0息购机"可能通过抬高手机售价转移成本反制措施:
对比全款价格与分期总支出
要求单独出具利息计算说明书
人话版行动指南
比价铁律:永远用IRR比较不同产品,就像用"元/克"比价黄金
合同三查:查"实际年利率"表述、查提前还款条款、查费用明细表
反套路话术:
"请把宣传页的月费率换算成IRR给我看"
"如果我中途发年终奖想提前还,违约金怎么算?"
终极忠告
"分期消费就像用信用卡挖坑——每期还款就是在填土,但利息会让坑越挖越深。记住:所有没标IRR的分期广告,都值得用放大镜看条款!"